關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維權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夏萍/文 首席記者 袁曉強/圖 視頻 夏雨/剪輯
【核心提示】
城市產生的大量垃圾對現實生活的困擾,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省會鄭州,平均日產生活垃圾6500噸,中原福塔鋼結構總重量約1.6萬噸。換而言之,鄭州每2.4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就相當于一個中原福塔。如果按照十噸的垃圾車來清運每天垃圾的話,那就需要650臺垃圾車,相當于從東三環排到西三環。
這看似每天都消失無影無蹤的垃圾都去哪兒了?7月9日,記者走訪社區、樓宇以及垃圾中轉站、末端處置廠還有即將運行的分揀中心,追蹤了鄭州生活垃圾處置的全過程,為讀者尋找答案。
第一條線:通往現在
1
收集
“嘟嘟、嘟嘟……”7月9日,早上6點鐘,鄭州市中原區一個居民社區內便駛出了一輛小型環衛垃圾收運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夏季是居民生活垃圾產生的高峰期,垃圾里瓜果皮多,容易腐爛變質,所以要及時收運。記者注意到,收運車是加蓋密閉的,車輛也經過了清洗,但干濕垃圾混裝后還是會飄出發酵的酸腐味道。
“這些垃圾會被運到哪里?”記者問。
“要送到垃圾中轉站,在那里等待集中清運。”工作人員回答。
據鄭州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鄭州市區共有固定或移動垃圾中轉站近200個,專門用于收集、集中存放來自各個小區的生活垃圾,然后由大型密閉車輛進行清運。每個垃圾中轉站每天能夠“吃”進40余噸生活垃圾。
2
焚燒
不少鄭州市民曾在街頭與大塊頭的垃圾清運車擦肩而過,但很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去了哪里。記者跟隨一輛垃圾清運車一路向西,在滎陽市京城路附近駛入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這里目前是鄭州唯一投用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約有2000噸生活垃圾在廠內被焚燒發電,其中來自鄭州市區的約占75%。”鄭州滎錦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理劉詠介紹,通過焚燒這些垃圾,每天可生產30萬度電和800噸熱能,每年可節約填埋所需土地150畝。
記者在總監控室的大屏幕上看到,生活垃圾被集中傾倒進垃圾池,形成一座座小山,經過擠壓濾水,由傳送帶運進高爐,之后經過4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焚燒,剩下較少的渣灰。
“剛建廠時,發電廠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吃不飽’,而現在我們的生產線已經全面飽和,由于垃圾太多,4臺高爐只能在非常急需的情況下進行輪檢輪修。”劉詠說。
3
堆山
1500噸垃圾被焚燒,還有大約5000噸垃圾去了哪里?
跟隨另外一輛垃圾清運車,記者來到位于鄭州南部的侯寨垃圾填埋場。一進場區,抬頭仰望,眼前是一座巨大的“山”,黑壓壓的,但沒有太多異常的氣味。
“那是一座高度超過40米的生活垃圾堆,由于達到了規定高度,已采取專業處理用膜將其全部封蓋,看上去就像一座‘山’。”填埋場的工作人員指著不遠處說,那里還有一座規模更大的垃圾“山”。
隨后,記者跟隨車子來到工作人員口中的“大山”,一路蜿蜒盤轉,車子“爬”至距離地面35米處。記者下車穿梭在幾臺正在工作的運輸車和鏟車之間,滿眼是看不到頭的各類垃圾,空氣到處彌漫著惡臭,刺鼻不堪。
這里就是目前鄭州每天5000噸生活垃圾的“去處”,在鏟車的碾壓下,垃圾一層一層地相互黏合,坐等時間把它們腐爛,與遠處繁花似錦的城市形成了鮮明對比。
4
飽和
侯寨垃圾填埋場是一個集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垃圾滲濾液處理、垃圾沼氣發電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規劃面積超千畝,2005年投入使用,預計的使用年限是20年,但如今卻已飽和。
“最初填埋場每天接收的垃圾約2000噸,隨著城市框架的拉大和人口數量的增加,生活垃圾的數量也一路高漲。場內原有5個填埋區,到今年3月份,最后一個可填埋的區域也已填滿,不得已又‘擠’出一小塊新的填埋區。”工作人員口中說的這個新的填埋區就是記者親自登山的那座“大山”。
“才幾個月的時間,這個占地20畝的填埋區就快飽和了。”看著不斷“長高”的垃圾“山”,一名在填埋場工作十幾年的工作人員直苦惱,“垃圾是城市的一種痛,應該得到大家更多的關注。”
5
現在垃圾“堆山”如何防污?
侯寨垃圾填埋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侯寨垃圾填埋場是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設計建設的,填埋垃圾的場地均做過防滲隔離措施,垃圾填埋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技術標準操作,最直觀的是在垃圾堆放區設有滲濾水引流和處理系統,并安裝有沼氣收集發電設備,一方面防治污染,同時還可進行中水與沼氣的再利用。從垃圾中滲出的液體經過生物和超濾、鈉濾、反滲透等工藝處理后產出的中水可以養魚澆花。
填埋場臨近飽和,新產生的垃圾如何堆放?
“目前,正在使用的垃圾填埋區能夠使用的時間已開始按天計劃,為此,相關部門提前著手開辟了一處占地約130畝的填埋場,用于新產生垃圾的填埋。”該負責人呼吁市民盡快加入垃圾分類的隊伍,將能再利用的東西等單獨處置,從源頭減少垃圾廢棄處理的總量。
現有的“垃圾山”未來將如何處置?
看到眼前這一座座的“垃圾山”,記者不敢想未來會怎樣?
“現有的垃圾堆放地未來將建成綠色休閑地,這也是借鑒外地市的經驗,通過無害化處理后將地形再造,種植各類花草樹木,‘脫胎’成為市民的休閑地。”該負責人介紹,目前方案正在前期準備階段,未來侯寨垃圾填埋場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城市景觀。
第二條線:通往未來
1
垃圾分類 迫在眉睫
“你是什么垃圾?”誰能想到,這直擊靈魂深處的拷問,有一天竟成了上海朋友的日常。而如今,也將成為鄭州市民的社交新話題。
一邊是垃圾填埋場面臨飽和,另一邊是每天的生活垃圾仍在源源不斷地產生,這樣直逼生活的窘境如何破解?答案只有四個字“垃圾分類”。
7月10日,在鄭州市中原西路啟福尚都小區,居民薛先生正在分類垃圾服務臺“刷臉”積分,“從2017年10月起,小區就實施了垃圾分類收集,大家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早在2017年,鄭州市列入全國46個重點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后,鄭州就出臺了《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實施方案(2017~2020年)》,此后,不少小區都作為試點小區,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截止到目前,試點小區已經達到1370個,且推行的都很不錯。
“市民的分類投放是垃圾分類的前端,作為垃圾分類的中端——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也很重要,未來鄭州現有的垃圾中轉站也將重新‘裝修’。”中原區城管局垃圾分類辦主任張傳冰說,垃圾分類會讓我們大量的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甚至全部“消失”。
2
分揀中心 讓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
7月10日,記者在位于中原區須水鎮丁莊村的生活垃圾分揀中心看到,廠房已露出地面,工人們正揮汗如雨加緊建設。據介紹,這里是河南省首座生活垃圾分揀中心,承擔著垃圾分類的“分類處置”功能,計劃今年9月底投用試運行。
“分揀中心的啟用可實現對已分類投放的垃圾在后端進行分類轉運和分類處理,破解生活垃圾分類‘前分后混’的難題,為鄭州生活垃圾處置提供一條嶄新的路徑,實現由粗放式到精細化的升級。”張傳冰介紹,分揀中心顧名思義就是將生活垃圾進行細化區分,并采取不同處置方式,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目標。
“目前中原區生活垃圾分揀中心正在進行垃圾后期資源化的方案設計,對進廠的廚余垃圾、大件垃圾、園林垃圾、廢紡垃圾和可回收物進行資源化利用,減少后續焚燒總量。”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有數據顯示,生活垃圾中超過60%是廚余垃圾,分揀中心安裝有進口專業設備,通過分選、壓榨、脫水,可將廚余垃圾“變”為肥料、燃燒棒、微生物培養劑、高燃值發電焚燒品等有用的“寶貝”,其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于發電,液體可以處理為中水,“吃干榨盡”后所剩的廢棄渣料不多,原有的垃圾會大大減量。
“另外,玻璃、金屬、紙張、木頭、塑料、棉麻制品等也將被分揀出來回收利用,原有的‘垃圾’還能再減重。”張傳冰補充說。據悉,鄭州正在加快分揀中心建設的腳步,預計今年年底全市9個中心將全部投用。
3
垃圾發電廠 “終結”垃圾山
“垃圾發電廠將‘終結’垃圾堆山,填埋的處理方式將被逐步替代或取消。”鄭州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應對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的問題,鄭州市早在幾年前就已布局規劃建設新的垃圾發電廠。除正在運行的滎陽垃圾發電廠外,一座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新型垃圾發電廠已在鄭州東部區域建成,并計劃在近期投入使用,屆時可為侯寨垃圾填埋場“減壓”。
該負責人還介紹,目前鄭州市正在全力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增強城市公用設施承載力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為適應城市發展,鄭州市已選址城區南部,計劃開建一座日處理能力2000噸的垃圾發電廠;同時計劃在城區西部再建一座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垃圾發電廠,目前該廠正在加緊完成選址工作。
該負責人表示,未來垃圾發電廠將與分揀中心“抱團運轉”,通過分揀中心的細選與加工,進入垃圾發電廠的“原料”將具有高燃值和高純度,無須使用助燃劑,更有助于提高電量和熱能的生產。
4
垃圾分類呼吁全民“分一分”
“分揀中心與垃圾發電廠‘抱團’將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并最終‘吃掉’所有的無害垃圾,但最關鍵的前提與環節在于垃圾的分類收集。”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福深強調,伴隨分揀中心與垃圾發電廠的陸續投用,對垃圾分類收集的要求會隨之提高。只有從垃圾分類收集做起,生活垃圾才能進入新的處理程序,“垃圾山”才有可能消失。
因此,他呼吁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共同助力生活垃圾新的處理路徑形成“閉環”,“垃圾分一分,生活美十分”!
點擊查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