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維權
民政事無小事,民政事顯擔當。12月27日上午,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明年起,我省城鄉低保標準再提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不低于57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2020年還將有更多惠民“大禮包”,持續增強民眾幸福感、獲得感!鯑|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付雨涵
我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 提高困難群眾救助標準
低保戶、特困戶、孤兒、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最需要政府關心和社會幫助。
據統計,我省現有城市低保對象45萬、農村低保對象269萬,低保對象人數位居全國第二;特困供養人員50萬人,占全國特困人員的十分之一;領取“兩項補貼”的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200余萬人,另有農村留守兒童近70萬人,困境兒童16萬人,孤兒近2萬人,每年救助流浪乞討人員近6萬人,兜底保障任務艱巨。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我省不斷加大兜底保障的資金投入。“2019年下撥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00.5億元,艾滋病患者和受艾滋病影響人員生活定量補助資金1.18億元,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7.6億元,全省農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標準從2016年的2900元提高到2019年的3860元,增幅33%;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由2016年的127元提高到2019年的166元,增幅31%;特困人員生活年供養標準按照不低于低保標準的1.3倍提高。社會散居和機構養育孤兒每人每月最低補貼分別由700元、1100元提高至950元、1350元,并首次將孤兒保障范圍擴展到高中以上學歷在校生。”河南省民政廳副廳長尚英照介紹。
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養老服務關乎每一個人,也是民政事業發展的重點之一。
尚英照介紹,目前,我省為全省8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50至500元不等的高齡津貼,惠及全省226萬老年人,2019年下撥中央和省級資金4.8億元支持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下達中央和省級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資金9.4億元專項用于老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年底前,全省將新建1000多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全省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1.4萬個。
此外,我省還在積極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
“我省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模式,在城市社區廣泛開展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多樣化養老服務,目前全省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63個,服務入網老人340多萬。對全省1924所農村敬老院實施安全、清潔、溫暖、文化、醫療康復‘五項工程’,支持農村幸福院等互助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尚英照說。
“惠民大禮包”持續織密兜底保障安全網
亮眼成績的背后,也有問題,比如:社會救助水平偏低,社區治理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不高,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有待增加,社會組織監管力量薄弱等。
為持續織密扎牢兜底保障安全網,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一系列惠民禮包出爐。
“目前,我省已下達2020年困難群眾救助資金77.13億元,統籌用于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孤兒等基本生活保障及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補助支出。”尚英照說,從2020年1月1日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不低于57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財政補助水平不低于286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財政補助水平不低于178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提標后,2020年的農村低保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分別較2019年增長10.4%和7.2%。
同時,要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對于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經個人申請,可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對于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人群,采取增發低保金等多種措施提高救助水平。要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和設施改造,提升機構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務質量,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落實殘疾人福利保障政策,將深度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倒こ”實施范圍。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支持貧困地區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對貧困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